一個剛入“公”門不久的女大學畢業生,用“親情鏡頭”對反腐和廉政作出了詮釋:“外婆”拿出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,交給面臨受賄誘惑的“外孫”,對他說出童年時常聽到一句話:“孩子,要是沒錢就跟外婆說,不能拿別人的。”
  一個80後的“文藝範兒”咖啡館小老闆,這兩天“不眠不休”剪輯了一部十幾分鐘的法治微電影,用一個“浪子回頭”的故事解讀了“社區矯正”這個很多人都感到陌生的法律概念。
  一個在不少電視劇里演過“路人甲”的群眾演員,終於如願做了一回男主角,他在這部自編自演的“敏感”題材微電影里,飾演一個“正義”的假記者,併為此“琢磨透了”什麼是新聞敲詐勒索。
  這些“草根味”十足的普法故事,發生在“瓊花獎”2014中國昆山第二屆法治微電影創作大賽的拍攝過程中,這場借助新媒體手段開展的法制教育,隨著今年的更加平民化和低門檻而備受熱捧,甚至讓主辦方江蘇昆山市司法局局長沈清都有些出乎意料,“本屆大賽我們仍沿用上屆大賽‘定製微電影’的模式,但這一屆收到的影視類作品差不多是去年的3倍,參賽團隊也來自全國各地,不再是江蘇本地‘主打’。”
  大賽的熱度也體現在參賽作品的“選材”里,“內容涵蓋維權、環保、詐騙、網購、交通、醫患、房產、廉政等社會熱點話題,題材比上一屆更加豐富,參賽團隊的整體拍攝水平較去年也有所提升。”沈清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。
  雖然這些“講述百姓故事”的微電影比不了大銀幕上的大片,但來自各行各業的“民星”、“民導”創作和拍攝的熱情,盡顯“明星大腕”範兒。
  參賽作品《外婆的紅手絹》的編劇兼導演李揚,是哭著寫完劇本的,“因為回憶起了自己貧窮但充滿快樂的童年”。
  這個25歲的河南新鄉基層團幹部,把童年記憶和外婆的教導融進“預防職務犯罪”題材的劇本創作中,希望用有溫度的故事詮釋冰冷的“法言法語”。
  在她看來,簡單的拍一個普法故事不足以打動人,也起不到很好的作用,從情感出發,才更能吸引觀眾。
  她選擇的題材,也滲透著這個年輕公職人員對法律和廉政的理解,“很多職務犯罪的人員都以從無到有、從少到多的過程走向腐敗犯罪的深淵,而這些人廉政與否,直接影響到百姓的切身利益,所以我選擇了這個方向去進行劇本的創作。”
  與她感情最深的外婆,則給了她創作的靈感。從小被外婆帶大的李揚記得,儘管小時家境貧困,但是朴實正直的外婆“從不占別人一點便宜,還把愛都無私地給了我。”於是,這個朴素的做人道理,成為她“解構”反腐防線——預防職務犯罪的鑰匙,並基於此創作出了《外婆的紅手絹》。“這也是我送給外婆的一件特殊禮物。”李揚說。
  某種程度上,幾乎參賽的所有團隊都收穫了這種具有特殊意義的體驗,而收穫的背後還摻雜了各種酸甜苦辣。
  參賽作品《碰瓷》里的男主角周偉,飾演一個精通各種撞車“碰瓷技術”,並以此詐騙為生的無業游民。在拍攝過程中,他需要頂著烈日,每天在馬路上演數遍碰瓷“假摔”。
  這讓原本面龐白凈的周偉,愣是被曬成了“包公”。“還有一次,也不知道是誰往地上吐了塊口香糖,我摔倒時全沾衣服上了,心裡那個鬱悶啊!”周偉回憶道。
  即便如此,周偉仍覺得這是“一段特別寶貴的經歷”,“過了一把演員癮,學到了法律知識,更想告訴大家,千萬不能‘以身試法’”。
  “草根導演”代將軍的追影之路則是“苦中作樂”。他所執導的參賽作品《賣分》,講述了一個年輕公司職員幾次在網上違法為老闆“買分”——“用別人駕照代扣分數,再按分給錢”,最終卻自食惡果,被“賣分”人栽贓交通肇事逃逸。
  這個並不複雜的劇本,拍攝過程卻一波三折。攝影師“掉隊”、下大雨、中途停拍,都讓他們趕上了,灰頭土臉的代將軍只得自己上陣,既當導演,又做攝影師。“最後三天,救火的攝影師終於來了,我激動得差點哭起來”。代將軍說。
  不過,當他收到很多人不錯的觀影反饋時,那些所經歷的辛苦和委屈就“煙消雲散”了,只剩下心中滿滿的感動和欣慰,“下一屆我肯定還會參加”。
  而作為法律工作一線的“老兵”,代將軍對法治微電影更有一番思考:這種“微”銀幕里的百姓普法模式,更容易讓公眾瞭解一些法律盲點,增強法制觀念,“也許一部微電影微不足道,但每部法治微電影都是一滴水,總能匯成和諧、法治、正義的海洋”。
  對於不少通過大賽首度接觸陌生法律條款的“文藝青年”來說,法治微電影的製作成為他們重新認知和學習法律的過程,這種獲取法律知識的方式“很對我們的胃口,還降低了普法成本,可以重覆利用,永久保存”,周偉說。  (原標題:“微”銀幕里的百姓普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s97yscik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